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tags
icon
password

枇杷观察

初学者想到的

突然发现为什么起步阶段学东西格外的困难。
就最近学的语法来说,明明讲的是一部分知识点,做的练习却远超这部分知识点:生词不认识,查完生词发现词里隐藏的变式才是导致我看不懂的原因,而这部分变式也没学过。学动词语序,结果出现了不定式补语和被动式分词来混淆的例句,又是没学过的 。于是对于我这个究极钻牛角尖的人来说,六个简单句子查了一个小时。
可算明白练习不能太超纲重要性了。为什么总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放弃?因为不懂的太多了,想要继续进行,要么带着疑问茫前进,要么不搞清楚誓不前进。如果恰好是后者这种性格的话,那么放弃是很常见的,因为太麻烦太难太费劲了。我一直以来都是冒进型选手,不喜欢循序渐进,喜欢越级,不是好胜心作祟,而是急性子没耐心,这莫非是容易放弃的原因?无法细水长流?
这种学了却无法应用的感觉特别像学不会,挺挫败、打击信心的,这也是导致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了。
虽说应用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但也不能太超纲,否则只有无尽的痛苦。需要把握好恰好超出一点点的难度才能既锻炼能力又不至于丧失信心。
喜欢自学的原因是有充足的时间给我钻牛角尖,上课一旦有一点没跟上或者产生疑问,后面就听不进去老师讲课了。现在还好有chatgpt,所以想搞明白不用费很多力气到处查阅。
六个句子查一个多小时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它扰乱了我的计划,我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带给我全盘混乱的焦虑感。 其次是挫败感。“不会”“难”“费力”不要紧,有些人可以越挫越勇,会觉得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攻克了难关,所以振奋满足。而有的人只会觉得自己怎么什么都学不会啊,好笨,为什么别人都能学会,活着还有什么价值,然后开始逃避一切“难”的东西,因为这会让我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说到底不是在逃避难的东西,而是在逃避自我打压和焦虑消极情绪,是一种自保性措施。在网上看到”你觉得自己性格里差劲的那部分,其实可能是拯救过你的防御机制“,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我痛恨自己三分钟热度、总是在一开始就放弃、学什么都止步于皮毛,但仔细挖掘才发现放弃和逃避是为了停止自我否定。
那么开解心态也相应的: 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规定任务量,只规定“学到”。比如今天安排了一小时的学习,但因为查六个句子把时间全部耗完了,干脆停止,不要因为没有完成一章而沮丧,至少搞懂了六个句子呢。
时间不紧急的情况下随便学呗,六个句子耗一小时怎么了,接着往下学完一章,哪怕要五个小时,反正有时间。
最怕的是制定了两头堵死的计划:比如在一小时内学完一章。这最容易引起焦虑崩溃和破罐破摔,千万不可以给有难度的计划规定一个很短的期限,造成的情绪低落可能直接导致计划完全崩盘。
学东西想长久,就需要松、宽裕,要么留足够的时间,要么心态足够宽松(比如今天只搞了一个句子也算学到了),急吼吼只会崩断。
喜欢在短时间内安排超量任务也反映一些事情:我是对自己太过于有信心了吗?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能做到?
而且这种计划往往不是完不成,而是从一开始就放弃,那种“我太笨了我不行好难来不及了”的情绪会把自己压倒,但让我提前很久很久开始,我又做不到,因为回到了那个死循环:自命不凡觉得我能做到。。
所以,应该破除的是自负?还是“学东西=聪明=自我价值”这个等式?
破除这个等式又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在别的地方找到了自我价值,是不是就不会因为“不够聪明”而自我打压和否定了?是不是就能和“没天赋”“普通人”和解了?
换句话说,所谓的“不甘心做普通人”是不是都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才会对“聪明”这个从小根植于心的应试教育价值念念不忘? 大家都不想接受自己不是天才、不愿意和自己的普通和解,因为一旦接受了这个,就找不到其他的价值了,就会开始自我否定了。 如果一个普通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还会因为不聪明、学得不够快而自我否定吗?
问题又来了,什么叫价值?
很多人包括我至今对价值都是,聪明、成绩、把别人比下去。跟老中的培养脱不了关系呀哈哈。所以我现在不放过自己其实是老中的环境没放过我。。
所以价值感应该是一种,无论别人如何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吧?不依赖于任何人那种,哪怕我垫底,但我就是觉得别人与我无关,我走我的路就好

吃什么取决于有多少钱,毫无疑问

最近码了很多食谱,也看了很多做饭视频,悟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有丰盛/新奇/好看的美食,才能吸引人,也就代表着简单/常见/卖相不佳的菜,是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也就是说,需要在食物上有充足的投入,才能做出吸引人的东西。有句类似的话怎么说来着,有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钱。
做丰盛和新奇的菜,本身不是难事,它不像烘焙那样技术上耗时复杂精细,但有很长的前摇。前摇,长时间搜寻食谱,提前购入不常见的原材料。
购入原料根本上也钱的问题。
七月因为交了学期费不想让预算超太多,把伙食费缩减到了100欧,一周25欧的程度,什么概念呢,大约800人民币,我在国内减肥的时候自己做饭都要吃4-500,但国内的物价比这里要低很多。100欧精打细算从营养的角度,可以实现,但选择非常有限,保证蛋白质和蔬菜的数量,只能选有限的便宜的,因此必然要牺牲多样性。
我码了几十个菜谱,每当有想要实践的念头时,第一道难关就是预算不够采购,很没意思。为此只能琢磨些不费钱的原料,面粉之类。
最终结果是虽然成功实现了100欧吃一个月,还是因为自己做饭、饭量不大、家里有基本的调料和大米面粉意面,所以勉强能控制,采购以保证碳水、蛋白质、蔬菜摄入量为主。但是以吃的不快乐不健康为代价,其中大约有一周没怎么吃肉,一周没怎么吃蔬菜(当然很大原因是有点懒),经常熬夜不吃早饭,水果、面包、零食饮料更是想都不要想。只保证碳水和蛋白质是可以做到的,但牛肉鱼肉不行;蔬菜实在是消耗大量却不便宜的类型,根茎类蔬菜吃了不少,洋葱、土豆、胡萝卜,难吃却实在便宜。丧失了很多做饭的热情,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每周糊弄出一两个新鲜玩意,对于我这种易灰心体质已经很不容易了。
吃这么简洁,不会瘦了吧?很遗憾,心情不佳还熬夜……另外上个月剩下250g黄油,被我用来做黄油年糕和黄油饼干当零食,并且吃了一斤多的坚果,以及月初尚未记账的时候吃了很多薯片……
总之,人真是需要用感官刺激吊着的生物!
物价飞涨,总有一天要吃不起饭了!
所以说贫穷和丧气是个死循环,很难从有限的选择中获得快乐,丧气更支撑不了去寻找更深层的快乐……
虽然不觉得苦兮兮,毕竟是自己选择去尝试一下,不是真的生活所迫。但是这种处处受限的感觉像精神上的幽闭恐惧症,长时间下去会导致做其他事也束手束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就像方形西瓜一样,有限的空间里最多也只能长成容器的样子,嗯穷人家里长大的孩子没有魄力是没得选。被管着长大的也会有长久的心理阴影。

四月当时写的(早已过期,时效仅限四月中旬)

新相机

换了新相机,但还是残幅,视频录制功能提升了不少,所以录了一些!
小镜头随着旧相机一起卖给了选老师,所以手上只有两个又大又重的,一个18-135,一个大光圈50定焦,两个都很喜欢,但是几乎不用定焦,唯爱变焦,是唯爱。定焦太考验构图技术了,我没有。
新相机的电池很大,比旧相机重很多,再加上没有轻镜头,每次拿在手里都必须要把背带牢牢绑在手腕上,肌无力的手真的很难举着,所以三脚架从未收起过。
因为相机一直架在房间里,所以拍摄频率很高,几乎每天都要用相机拍照片,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架着拍视频。久违地感受到了拍摄的快乐,真是非常久违了,上一次也许是前年在海南旅游,在上一次可能是疫情前。拍摄欲和心灵感受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心看不见,眼睛就看不见。当然近视也看不见
创作总是快乐的。对我来说,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剪辑,每一篇博客,都是快乐的;也许水平并不那么高,视频的播放量里有一半是我自己贡献的,涨了七个粉丝有六个是打广告的,博客是流水账的,却依然经常欣赏得无法自拔。我现在居然可以做自己最忠实的观众,而不是批评家。创作欲和生存欲息息相关,对创作有所期待,代表着想活。对我来说创作这个词有点大,不如说产出欲,虽然说过程比成果更重要,但对成果的要求并不高时,它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实在是难以招架……
现在越来越愿意留存任何形式的记录了,甚至去dm打印了一大堆照片,相纸的那种。上一次有类似的行为还是高中打印卡贴。
换相机的决心之一是想要做相册,每个月都整理一些照片打印出来贴墙上,然后凑够一定数量的照片就放相册里带回家给爹妈。甚至为了给爹妈看,久违地拍了一张自己的照片,有脸的那种,不大好看,但还是抱着很珍贵的心情打印出来了。简直不可思议,我甚至想不起来上次有自拍的冲动是什么时候。今年年终总结要做相册翻翻乐。期待!把照片墙发给选老师看,说感到幸福;发给姐看,她让我继续多印。在手边最近的地方贴了一张蓝天下的迎春花,于是拉上窗帘依然能看到穿过花瓣的阳光……
第一个视频花了很多时间,从反应来看感觉有点小题大做,第二个视频遂松弛了一些,结果更是无人在意,第三个视频决定放飞自我完全随意,更轻松了。虽然没人看确实有点“我做的有这么烂吗”的无语,但我深知这玩意还是取决于运气,要么需要出卖更多的隐私,要么画面足够好看和幽默,很显然后两者我都没有,隐私也不想透露任何,那么一切都靠运气的话我是没什么好期待的了……不过暂时还没有被冷水浇灭热情,现在还在兴致勃勃地拍拍剪剪。
因为阳光很好,所以在屋里拍拍拍,如果能产出一张好看的照片,那一整天的心情都会非常好。不过我的几盆植物宝宝已经拍不出什么花样来了,那么是时候出门遛一遛相机了!

春天与光照

不知道是不是喝中药喝的,回到德国之后,心情不错,较为积极;还有一种更抽象的感觉就是好像开阔了不少,对很多事情都放下了执念,变得不那么强迫和在乎,难道真是喝中药喝的?
附近时区象友说,到了春天才发现冬天的低日照的影响是多么大。我也是今年的反应极其剧烈。曾经一度以吸血鬼自居,见到太阳就会尖叫着化成一阵青烟,但没想到这学期以来对光照的增强感到极大的愉悦,甚至有种拥抱太阳的感觉,更奇怪的是居然会特地坐在太阳下放空,这种事情我打算在养老院才做的喂。
光照变多让我行动力也增强好多,去年冬天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刚醒三小时就天黑,像被吸入黑洞,天天在家穿着厚重的棉服被压得喘不过气抬不起手……难道这真的是光照少缺乏维生素d的后果?还是寒冷使我机能下降?
人生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力随季节变化,究竟是“终于敲开沉睡的心灵与世界联系上”还是“身体开始变老的开端”。本来对老德的苦寒无所畏惧,现在是真的有点害怕下一个冬天的到来了。
真是很难养的一具身体,冷了不行,热了不行,一年还有多少时间是行的……必须格外照顾身体对温度的反应才能保持心情的平稳……

追星所感

自从我重新开始追李健以来,真是深刻意识到追星也如煮挂面,少了就是正好,正好就是多了,多了就是完蛋。
再次追星发现比三年前多了好多新粉(相应的也有很多人悄无声息地散了),所以又关注了很多年轻有趣的同担,但经常有一种被别人的观点裹挟的感觉,好像一个自发形成的圈子,大家都在互相附和。这种感觉有点像刷豆瓣:一个人的观点不怎么样,但一群人凑上来表示赞同的时候,声量格外的大。甚至有段时间追星脑袋里全都是别人的声音,以至于很少厘清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点不爽,大脑被占领了,又有点迷失,所以戒了一段时间的社交媒体,包括长毛象。戒断的第一天无聊到爆,甚至不知道要干什么,开始翻大学时候的相册……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次拾起社交媒体,同样的感受又被唤醒,厌倦,人如何能在摄取必要信息的同时又保持不被带着跑,我连在长毛象上跟人交流都经常感到迷失,而毛象已经算不怎么随大流的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想法强烈的象友,看多了也脑子嗡嗡的。现在回归最质朴的QQ空间,屏蔽了所有人进行一个废话大倾倒,只要脱离了环境并且没有交流的欲望,就能思想上较为独立,至于这种远离的好坏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跑题了,总之就想说,很多人凑在一起准没好事(……),渴望挤进人群中所以会不自觉迎合别人的看法,这就是粉丝圈的讨厌之处,一旦产生一个新观点就会立刻席卷成为主流。
另外据我观察,追得很痛苦的全都是同样的现生情况:本身精神状态不佳(正在大学毕业/工作窒息)+追线下密集+出行运不好,无一例外,而前者也是导致对后者态度的重要原因。(我也太会观察了)
精神状态差到极点是没法好好追星的,能追下去的都是没差到那种地步。这点我深有体会。能从李健身上得到力量的人,都是尚且能有振作能力的,真的失去自我调节功能时,要么跑路,要么骂骂咧咧地跑路。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是默默跑路了。浮躁得感受不到任何美好和力量。追星是放大镜,好状态越追越好,崩溃则越追越怨。所以精神状态极度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把追星当作出口和解决办法。
以前的周记里写过,是爱人更幸福,还是被爱更幸福,写这篇的时候翻看了一下,真是角度有够新颖的。现在就想简单地说一句,有能力爱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