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tags
icon
password
枇杷观察
平静
《微习惯》这本书里提到,如果想改变,不能依靠动力,因为动力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的感受是多变的,任何依赖人类情感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培养习惯最好不要依靠动力,比如要运动,不要“列举运动的好处来激励自己”,运动只是因为选择了去做这件事。培养习惯应该保持冷静的情绪,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
我就试了一下,比如非常随意地对待看书这件事,不是抱着“我一定要看多少书“的意志,竟然读得非常投入,看完之后又很丝滑地进入了下一件事情,就只是想着”接下来我要做这件事“,没有乱七八糟的情绪和意志在影响,竟然也可以减少事情开始的阻力,甚至不需要动力的鼓励。我开始有点明白”避免情绪波动”对培养习惯的好处了。
平静地做完事也很满足,不知道是因为做完事情充实还是平静本身带来的满足。也有可能是平静下来才能发现平常总被忽略的美好和幸福。
那么如何平静呢?还是老生常谈的远离手机和社交媒体这些高强度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多巴胺阈值,聚焦于生活的繁琐小事,很容易就平静下来。
最近又在看李健,虽然刷演唱会微博是很激动人心的,但只要点开唱歌视频立刻就能平静下来,他的歌声就是最强力的镇定剂。工作室的vlog的风格也是类似的,平淡美好。新年vlog的最后一段,李健抱着猫说完新年祝福后,画面切换到他骑单车的视频,迎着阳光和风,那一刻我真的感觉温暖和充满希望。
然后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每次看李健都这么幸福,大概是因为他总是在传达平静和美好的东西,包括音乐和生活。原来平静加上美好就是幸福啊!
又考试了
俗话说,过了圣诞就是年……后的期末考试……
好几年都没有经历期末周了,但考试也没有很陌生,去年还考了好几次呢。
但这次的状态和以前有相似又有差别。不变的是我还是拖到最后也没开始学习,但拖延的时候不再玩手机,改成做饭做家务看书了……我甚至以两天看完一本闲书的速度在狂摸鱼。
我心情很复杂。对考试的ptsd还是一如既往,焦虑又压力大,但不同的是,做家务和研究做饭又好像表明生活没有太失去秩序。所以总的来说状态还是比以前考试要好,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毕竟没学也是真没学。
对考试的恐惧好像是刻进我的dna了,每一次面对考试都手足无措,哪怕有一次打破这个魔咒,我下一次都会有一些心理安慰,但是三四年以来没有一场考试不是这个状态,手忙脚乱死线滑铲 ,恐惧一次又一次加深,让我对自己很好奇,考试究竟有什么东西这么令人抓狂?
当然这次也许会不一样,毕竟对生活略略抱有期待,说不定也争气一回能克服恐惧呢。当然大不了就挂科呗也死不了
更好奇的是,都是拖延,玩手机拖延和做饭看书拖延有什么区别?
问了chatgpt,说:
1. 逃避 vs. 调节:你对压力的态度在改变
- 玩手机时,你可能更倾向于彻底逃避——一种“不想面对”的状态。这是一种用即时满足来麻痹自己的方式,往往只为追求短暂的快乐。
- 做饭、看书时,虽然也是拖延,但你的行为更像是在主动寻找一种调节方式。这些活动有条理、有意义,甚至带来一丝小小的成就感,说明你可能已经从单纯逃避压力,转向用某种积极的方式来缓解它。
说明什么?你的内心已经开始尝试面对生活的秩序感,而不是完全被压力打败。这是一个健康变化,表明你有能力应对,只是可能暂时还没找到直接解决压力的最佳途径。2. 生活掌控感 vs. 失控感拖延方式的不同也反映了你对生活掌控感的需求:
- 玩手机的拖延:是一种“不想管了”的状态,放任自己去享受外界刺激,带有一些失控的意味。
- 做饭、看书的拖延:这些活动有一定的秩序感和仪式感,能让你在混乱中找到一丝稳定。它们传递出一种微妙的信息:“虽然有些事我暂时做不了,但生活的其他部分我还是可以掌控的。”
说明什么?你需要在面对压力时找到一些可控的事情,这种掌控感能帮助你缓解焦虑。
这两个原因都比较合理。于是:
番茄钟
实在是太畏惧学习了,所以让chatgpt给我出主意,它一直提到我是觉得任务太重所以无法开始,反复劝说让我不要去想内容有多少,先开始学五分钟都比不学好,学个20分钟可以休息一下。
这种方法我一直看到但一直没当回事,现在想来我可能没有理解这个方法的本质。通过把巨大的任务分解成微小的一个个25分钟(甚至可以更短,10或15分钟)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才是重点。以前因为我一直放下不了整体任务的巨大,即使拆解成小小的每一步todo都无法撼动整体困难程度在心里的分量,正如焦虑的本质一样,一直为未来的/远处的/未发生的事情而焦急,但这个番茄钟的重点就是把人从对整体的焦虑拉出来、放在当下,哪怕只有20分钟专注于现在,都会减轻焦虑。
那天实在太焦虑了,觉得哪怕学25分钟也比不学好,就立刻开始了,当然一开始进入状态比较难,仅仅第一个25分钟就走神很多次,但每当走神的时候我就会想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休息了,休息的时候也没玩手机,而是去刷锅,每休息一次刷一个锅,非常解压,就这样第一天的时候坚持了好几个番茄钟,到最后的走神频率也降低了很多。有了第一天的动脑经历,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启动就更容易了一些 。
番茄钟的效果有点类似于正念,就是不去想任何未来的事情,只专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不仅减少启动障碍,还能减轻焦虑。
之前看的《微习惯》说培养一个习惯就是一开始把它设置得很小很小很小,才有利于开始和坚持,因为我一直觉得学习是任务而不是习惯,所以没有把这个方法用在学习上,现在想来都是共通的,做一件事无论大小,起步都是要微微开始。
掌控感
以前在家的时候我一个月打扫一次房间,打扫客厅等公共区域属于白费力气,所以最多也就拖一拖客厅的地板。一个月一次非常不勤快了,因为每到后两周的时候都灰尘乱飞,床铺凌乱。
自从开始自己住之后,也许是新鲜感在起作用,每周都会大扫除,拖地擦灰刷厨房。甚至我每次洗完澡和做完饭都会把浴室和厨房都立刻收拾掉。以前在家的时候我会把碗拖到下一顿再洗,但搬家之后我一次都没有拖延过,立刻刷碗刷锅擦灶台,有时候还擦地。一开始都担心清洁剂用不完,现在看来可能会不够用。
除了新鲜感,也有可能是掌控感在起作用。毕竟这是属于我的屋子,我可以让它的状态在掌控之中,所以只要打扫就能获得好环境。而跟别人一起住的时候,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合租,光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徒劳。在家里,即使我把厨房和客厅收拾得整整齐齐,还是第二天就恢复原状。合租更是无法控制。而且家里房间的布局很不舒服,地方小东西多,偏偏也没法改。但是现在自己住的时候,家具摆放是我精心调整过的,整体动线很舒服,是我的“作品”。一旦舒服且没有别人在干扰,我就不会破罐破摔,而愿意花很大功夫来维持这个好的状态,频繁做家务也不觉得累。
我想这就是掌控感,一种努力了就有成果的感觉,所以越来越无法想象跟人同住的情形了。
其实这个也有一点强迫症在里面。因为不会在这里住多久,为了不让这么多心血白费,我通过频繁打扫的方式“遍历”全屋,经常清点物品来让自己更加熟悉,更好的物尽其用,以免在搬家清点时有“当时花了很多钱但是都放着吃灰”的遗憾。时间的稀缺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环境,倒计时反而让我更好地活在当下,虽然想起来就会觉得有压力,所以我一般不去想……
日常值得说
我宝宝

去宜家买拖把,结果路过一堆摆满植物的货架,一眼看中了这盆最便宜的,立刻端了一盆。白鹤芋应该是比较好养活的。
回家摆在书桌旁边,屋里立刻生机勃勃。下次还要买花。
其实想买绿植很久了,死气沉沉颜色单调,我需要植物来增加一点绿色,但因为不会养植物又无意去学园艺,甚至想买两盆假的摆着,但谁知道这破地方假的盆景也那么贵……
关注的博主每周都会买花,羡煞我也,虽然这笔钱长久算下来肯定比绿植和假盆栽贵,但是经常换花也是一种新鲜感,我决定把一切都交给感觉,路过心动就买下吧!
也可以剑走偏锋,直接买香料盆栽,这样还可以有新鲜香料可以做饭;再换个思路,种大葱种蒜,水培牛油果核,都可以试试。
居家运动
看了一篇文章说运动完立刻学习会效果很好,接着看了一本书叫《运动改造大脑》,说运动可以让大脑神经元生长,里面有个案例说有个学校早上第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都比较好,于是我也想试试,对健康的作用倒无所谓,主要是想长长脑子……死马当活马医
于是我连续三个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有氧十分钟。这件事本身障碍不大,毕竟有暖气,累也能忍受,运动完确实浑身舒畅,非常轻松,但有一个后遗症,就是运动完吃完饭会有点困,我一时搞不清是空腹有氧再吃饭导致血糖波动太大还是睡眠不足的问题,于是这个计划也中道崩殂了 。但我打算不熬夜之后再尝试捡起来一下。
德意志零食小试
kaufland鸡肉条:小红书大力推荐,买来吃也就那样,但看在高蛋白以及德意志零食平均水平的份上,就不吐槽了。
Exquisa quark:介于酸奶和奶酪的一种东西,没有酸奶那么酸,因为发酵的菌种不一样,因为过滤乳清所以会比酸奶厚,但吃起来口感就很像不酸的厚酸奶,味道因为加了糖所以一股蓝莓味,蛋白含量是酸奶的两倍。我把quark和无糖酸奶混一起吃的,提高酸奶的蛋白率,又稀释了含糖量。根本原因是我太好奇了所以两个都买了
下次买零食可能要去rewe和edeka买会比较好。